当前位置:
展现汉中生态画卷的城市“烫金名片”——汉中市践行绿色生态理念规划建设天汉湿地公园纪事
2020-12-08 16:15
来源: 汉中市创建办
打印

    汉江,是天汉儿女的母亲河,蜿蜒曲折,纵贯东西,给位于秦岭脚下的古城汉中,带来了温润暖湿的独特气候,也无形中为城市增添了灵气。金秋时节,漫步汉中城区“一江两岸”天汉湿地公园,绿树环绕、汉江碧流、芳草茵茵,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人在画中。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汉中市中心城区一江两岸还是未开发的荒滩地,四处可见随风起舞的芦苇荡。2008年以前,汉江汉中城区段属于传统的城市采砂河段和县区的城郊结合区域,垃圾遍地、道路破烂、污水横流、河堤防洪标准低,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很差。
     在历届汉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十余年的勠力持续建设,截止2019年底天汉湿地公园累计完成投资近10亿元,相继建成水力自控翻板闸、滩地溪流、广场园路、景观栈道、绿化种植等工程,建成了“一廊二线多广场”的游憩体系,形成了风景优美、生态稳定的湿地景观。公园自然水域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岸线道路长度达到20公里,自东向西建有“天汉大桥、翻板闸、龙岗大桥”三个活动广场,自下而上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三条景观路线,包括百年一遇防汛堤防10公里、景观栈道6.2公里、滩地溪流2.1公里、生态湿地132万平方米、生态岛屿219座,是全省乃至全国滨水湿地规模最大、景观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生态景区之一,成为一张全景展现汉中绿水青山生态画卷的城市名片。
     一个专班抓到底
     随着各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2008年起中、省开始推行中小河流流域治理,汉中市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汉江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汉中市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等汉江生态修复的制度措施,为汉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2008年,按照汉中市确定的以汉江城市段“一江两岸”为核心发展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组建专班,制定《一江两岸管理办法》,根据政策要求全面加强对管辖区域的建设管理。由此,一场在汉江汉中城区段的生态水利园林绿化大会战,拉开了隆隆的建设帷幕。
    截止目前,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累计建成绿地145.68万平方米,各类乔灌木和湿地植物300余种,绿地率77.8%,绿化覆盖率82.6%。其中乔木以枫杨、香樟、栾树、水杉等乡土树木为主,推行乡土植物园林化,广泛种植银穗芒、荻、狼尾草等湿地植物和观赏草,体现乡土景观,成为具有汉中本地特色的绿地系统。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智慧和魄力,无不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
    一本规划管到底
    撤地设市后,汉中市先后启动4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跨汉江发展的战略构想;在随后的第5、6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一江两岸建设蓝图进行完善和深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西起褒河入江口、东至十天高速,全长约40公里,由汉江滩涂湿地公园、江北体育运动休闲公园、江南民俗风情园以及道子岭、猴子岭、圣水寺风景区等10个不同主题的大型沿江公园组成,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景观带。后虽历经几轮修编,但对城市沿江发展的战略却始终坚定不移,规划将一江两岸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突出以汉文化为代表的独特地域文化,配以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产业的滨水生态文化休闲区”。规划提出,利用汉江天然水景,依水就势,通过滨江道路、建筑和滨江公园、广场的建设,构筑水体、绿化、建筑为一体的汉江景观带。
    为了刚性落实规划要求,汉中市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由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各层次的规划编制,先后高标准完成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汉江两岸区域发展概念性城市设计》《一江两岸天际线设计》《一江两岸城市设计》《汉中城市特色规划》等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和《汉江北岸东段控规》《汉江南岸东段控规》《桥北广场以西滨江绿化带概念设计》《天汉文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龙岗文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体育运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汉江湿地规划》等详细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相融互补、结构完备的规划体系,为一江两岸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张蓝图绘到底
    随着2008年汉江桥闸的投用及天汉大桥以东的东会客厅建设完成,原来河床裸露的汉江形成了长6公里、宽50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使中心城市更显美丽与灵秀。
    近年来,天汉湿地公园相继建成了江北体育休闲公园、江南民俗风情园,沿江长约4公里,主要功能以市民休闲、健身和游览为主,内部设有亲水平台、景观步道及堤顶路等多条游览健身步道,同时设置有多个休闲广场和雕塑主题广场,各类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2012年,汉江综合整治启动仪式在一江两岸举行。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汉江要完成防洪保安体系、水保生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以及沿江水景观的建设,成为“安澜、生态、人文、魅力的汉江”。
    在综合整治建设中,汉中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加固培高河堤、整修驳岸、清淤疏和完善滩地景观的工程,并巧妙构思融入了汉中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先期完成的滩地绿化和景观建设按照传统的筑堤防洪、绿化美化滩地的思路实施,积累了修建水利工程结合绿化美化,展现汉中文化的宝贵经验,为后期建设提高质量、营造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先行先试探索了道路。同年,汉江第三座大桥——龙岗大桥建成,为亚洲首座三塔斜拉——自锚式悬索组合体系桥,呈现出“鱼跃龙门”的生动造型。
    为了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乡建设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2013年汉中市又启动了上游龙岗大桥至天汉大桥段滨水公园建设。在整个天汉湿地公园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城市河道治理的指南,汉中市有效践行了水工程和水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了汉江河道治理的成功范例。
    一股作气干到底
    汉中天汉湿地公园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地,也是中心城区和汉江河交界的生态敏感区。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清洁了水质,使清水流入汉江,保证了“一江清水送京津”。实施生态修复后,仿生自然群落基本成型,鸟类栖息地环境稳定,各种湿地动植物数量种类都有所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在天汉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汉中市始终把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在防洪治理上,坚持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理念,顺应行洪特性,疏浚清淤、修整河道、恢复植被,摒弃传统硬质铺装模式,充分利用原始生态地貌特征,避免大幅开挖,减少人工雕砌,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水域岸线生态环境原貌,为水源涵养和动植物栖息提供良好环境,达到了人水和谐、浑然一体的治理效果。
   在景观打造上,坚持系统思维、柔性治水的理念,把原来采砂后形成的弃料稍作修整变成岛屿,对杂灌进行清理和适当整修,形成疏林草地,利用翻板闸的水位差,经过防渗处理,形成清澈见底、宛若天成的自然溪流,再通过水岛串联、水域贯通,使人置身于心旷神怡的大自然环境中。
   在管理保护上,坚持预防为主、突出生态的理念,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加大水域污染防治和湿地环境清洁,严格落实巡护制度,分段设置垃圾收集点,减少垃圾停留时间。并通过企业化运作,建设移动式生态公厕,杜绝二次污染,适时开展公园绿地提质改造,为中心城区构建起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在资金筹措上,坚持多措并举、多元投入的理念,采取上级给一点、财政拿一点、项目筹一点、贷款借一点、企业投一点等“五个一点”的方式,保障工程建设按期高质量完成,在实践中摸索了一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路子。
    在天汉湿地公园建设中,汉中市紧紧围绕“汉水、汉中”主题,以雕塑、浮雕、石刻、小品、场景等形式充分展现汉中文化。
    按照《诗经》中的描述,在江边用汉白玉塑造汉江流域第一座汉水女神雕塑;以“汉”字历代一百种书写字体为主题,建设“百汉长堤”20公里、“百汉大道”一处,宣传汉字文化;以两汉三国历史典故为主题,以浮雕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汉中的历史故事;以石雕石刻的方式,记录典出汉中的名人名言和成语,宣传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建设汉水主题雕塑群,以“生命之源”“守望之门”“浮岛飞鱼”,象征水是万物之源,汉江滋养天汉大地,万物兴盛;同时,临水而建各种功能设施,建设仿古船坞1处、“沧浪亭”“雨轩”等建筑4处、“帆影”风雨棚4处、各种造型的桥梁13座。
    以汉江在汉中的13条支流命名观景平台;根据历史遗迹,在原址建设上水渡、永兴渡等仿古码头,设置渡口情景雕塑;根据现状场地,布置充满童趣的“垂钓”、“捞鱼”、“牧牛”等生活场景雕塑。音乐喷泉放映的水幕电影,宣传了汉中的历史传说、美丽风光和“秦岭四宝”,传唱了汉中风土人情和民歌民调。
    今年,汉中市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提出“建设沿汉江百里风光带”的美好愿景。下一步,汉中市将扎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将一江两岸百里风光带规划好、建设好,不断增强一江两岸功能的复合性,形成生态环境良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人与自然和谐、功能与景观并重,生态与文化交融的景观长廊,打造汉中城市形象的“烫金名片”。

主办单位:汉中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汉中市莲湖路市委党校院内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360号   

联系电话:0916-2536332

备案号:陕ICP备1400320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