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三市”建设总目标,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在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的基础上,再鼓干劲、乘势而上,以强化制度落实、补齐硬件短板为突破口,大踏步向国家节水型城市迈进。
高位统筹、上下联动,组织领导到位
市上成立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创建办主任、市城管局局长任副组长,25个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在市创建办设立节水创建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落实日常工作,确保各项创建任务强力高效推进。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节水创建工作纳入市综合创建工作一并进行考核。全方位跟踪督办,及时督查奖优罚劣。始终坚持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部署一盘棋、工作落实一张网、工作考核一张表,确保创建工作高位统筹、高点起步、高标见效。
先后制定印发了《汉中市创建省级暨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汉中市2020年节水型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技术调研反馈问题整改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政府专题会议、全市业务技能培训等进一步安排部署节水创建工作,做到事事有安排、件件有着落,确保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擎画蓝图、以创促建,规划引领到位
按照省住建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汉中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以创促建、兼顾实效、长远规划,将节水型社会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节水城市创建相结合,先后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出台《汉中市海绵城市规划》《汉中市节水专项规划2019—2035》。为推动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战略层面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给各项创建工作找准了方向,注入了持续动力。
完善法规、强化管理,制度体系到位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制定出台《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汉中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汉中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汉中市城市节约用水奖惩办法》《汉中市城市非常规水利用管理办法》《汉中市节约用水统计报表制度》《汉中市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等节水管理制度,并做到刚性落实。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地下水管理条例》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地下水条例》的通知和关于贯彻落实城市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的通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市节约用水制度体系,为城市节水日常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大投入、补齐短板,硬件建设到位
近两年,汉中市每年在节水方面的财政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均在0.5‰以上,城市节水资金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1‰。先后完成江南污水处理厂日产1.8万吨中水厂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项目、雨水收集利用等重点节水工程建设。改造城区老旧供水管网13.89公里,建成海绵道路44条,海绵小区29个,海绵停车场17个,改造、新建综合性广场公园18个,雨水收集利用项目3处,雨水收集利用水箱90个。城市节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进一步健全,大大减少了直排河道的污水量,切实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以点带面、狠抓载体,基层基础到位
根据省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考核标准和申报办法,在中心城区广泛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创建工作。抽调专人成立评价验收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调查摸排情况,制定工作方案,结合节水型社会创建成果,先后指导建成省级节水型单元35个,创建覆盖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现已成功创建中烟工业南郑烟厂等省级节水型企业3家、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省级节水型单位14家、紫薇公馆等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18家,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25.12%、节水型单位覆盖率达10.12%、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达11.89%。
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到位
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常态化的宣传,为节水型创建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建设节水型城市工作真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与广大市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活动。充分利用城区大型LED屏、临街商铺电子显示屏、公交车和出租车车载显示屏等宣传窗口,依托汉中日报、三秦网、政府网站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近年来,先后在城区设置大型宣传展板49面,编制印发宣传手册5000余册,发放节水倡议书20000份、环保购物袋20000个、节水标识牌2000个,拍摄的节水宣传短视频在抖音浏览量达2万余人次。全市上下节约用水共识和创建工作氛围逐渐浓厚,节水创建实现了“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可喜转变。
人水和谐,真美汉中,是每一个汉中人向往的梦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生态宜居家园,更是汉中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永恒追求。
随着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的稳步推进,我市各项节水指标日趋达标,城市节水氛围日益浓厚,已逐步建立健全了独具汉中特色的节水管理体系,形成了各级政府真抓实干,各部门真诚联动,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